閩清新聞網訊 在戴云山奔騰起伏的萬千峰巒中,白巖山不是最雄偉,當然也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座,但卻是讓你見過后便縈系于心,且久久難以釋懷的山。
白巖山位于閩清三溪的山墩村,遠離通衢大道,更遠離塵寰鬧市。山得名于山巔上幾塊色白如霜的巨石,它們是白巖山的標志,同時也是白巖山性情的寫照。白巖山多石,或雄奇或峭拔或靈秀,云蒸霞蔚,晨昏萬狀。至于春花夏草、秋霜冬雪,則都是山巒樸美的衣裝。有了這份衣裝的襯托,那時隱時現(xiàn)、時剛時柔的石頭便沾了幾分世態(tài)人情,也就有了讓人親近的愿望。
訪石之路,蜿蜒綿長;訪石之路,充滿艱辛也充滿了探幽的樂趣。走著走著,額頭上汗水涔涔,兩腿開始發(fā)顫。正躊躇間,一仰首、一顧盼,什么時候石們已然悄悄來到近旁。它們有的當?shù)捞恍睾ㄋ匀魺o人;有的隔澗相峙,似在紋枰對弈……你只有拾階而上,向它們走去,走得累了,石們朝你一笑,那疲乏便消失得一干二凈。
都說石是山之骨。倘沒有石頭,山便挺不起脊梁;倘沒有石頭,山便少了個性。大約還是這些石頭吧,讓當?shù)氐奈娜耸孔觽儼l(fā)現(xiàn)了白巖山并傾情于白巖山。他們攜杖登山,感懷賦詩,借石頭抒發(fā)心中的不平。有人還以石為廬,在這里讀書、祈夢。千百年來,寂寂白巖山,寄寓著他們無數(shù)的期盼和想望。
據說朱熹來過白巖山,不僅來過,而且還手書了“八閩岳祖”四個字勒于石上。朱熹的手跡今已不覓,如今鐫刻于巖壁上的只是后人的集字。當年在交通十分不便的狀況下,朱老夫子是怎么尋找到進山之路,又是怎樣登上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白巖山的,史籍無考。
我不知道朱熹在白巖山究竟看到了什么,但不論是誰,只要上得山來,看到白巖寺,看到蓮花峰,都會發(fā)出一聲輕輕的贊嘆。
這里是白巖山的風景絕佳地。除了高可接天的蓮花峰,萬峰盡皆下伏。從白巖寺俯瞰,岡巒連綿,江水一線,數(shù)十里風煙盡收眼底。無邊的翠色便鋪染在這層層疊疊的千米山坡上,如同明人的一幅山水長軸。
白巖寺建在蓮花峰的一塊巨石上。寺旁就是一道深長且峻峭的裂谷,令人望之驚心。懸崖上欹生的松樹,涂抹著險怖的風景。寺不大,但古意盎然。白巖寺的背景是蓮花峰,也是白巖山的主峰。而這座山峰其實就是幾塊團團簇擁著的白色大石頭。倘若將巨石彼此分開,它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夠得上頂天立地,但它們卻緊緊地依靠在一起,你攙扶著我的腰,我撐持著你的背。誰也不肯踩著別人的肩膀出人頭地,誰也不愿拉下同伴的腳步占據先機。這些石頭的巨人們就這樣手臂挽著手臂,身子抵著身子,面對闊大的蒼穹,迎著浩蕩的天風,共同組成了一幅眾石擎天圖。看到這樣的情景,讓人不由得不動容。
一千年前的朱老夫子是因為看到這群石頭而引發(fā)“八閩岳祖”之慨嗎?誰也不知道。
都說白巖山最美麗的季節(jié)是春三月,那時,滿山遍野的杜鵑綻放。杜鵑花一直開到白巖寺,開到蓮花峰下,環(huán)繞著這群白色的巨巖,燃燒一片熱情。白巖山因此又名杜鵑山。(福州晚報)
- 學習雷鋒,閩清這個單位這樣做(2023-03-06 09:21:05)
- 閩清的這個地方,李花盛開美如畫!(2023-03-06 08:56:04)
- 不一樣的羅非魚,閩清僅此一家!(2023-03-06 08:52:51)
- 閩清新聞2023年3月3日(2023-03-06 08:45:13)
- 閩清新聞2023年3月2日(2023-03-03 17:03:25)
- 福州市首個!閩清的這所驛站揭牌!(2023-03-03 16:24:2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