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清新聞網訊 在梅溪鎮(zhèn)榕院村愛焦坪,有一間167歲高齡的古厝——許氏祖居,建筑為典型的清代四合院,做工精細,結構嚴謹,保存完好矗立在山間靜靜地訴說著許家的故事。
清咸豐七年(1857年),許家第三十三世祖許振春建成本厝并遷入居住,許家族人就在這占地3000平米的祖厝中生活,厝內人口最多時有一百七十余人。如今歷經九世,今有人口三百余人,遍布世界各地。
許家祖訓勤勞致富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熱愛祖國、熱愛人民、重視教育、克己厚人、睦鄰友里。許家后代中人才輩出,本村在清代歷史上出過1名貢生、2名舉人、多名秀才和太學生。
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,許家人謹遵愛國愛民的祖訓,為家鄉(xiāng)和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許家第三十三世祖許祖鎏,曾為興化地區(qū)的剿匪、禁鴉片事務作出了重要貢獻,并將行之有效的方法傳播給全省其余地方。
三十七世許世桐先生與其夫人李碧璋為家鄉(xiāng)的教育事業(yè)和抗日事業(yè)奉獻一生。
1939年,李碧璋女士參加項南同志領導的抗日戰(zhàn)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,在閩清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,并在祖居門前設有宣傳排演處,為抗日斗爭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許世桐先生與閩清籍在榕大學生創(chuàng)辦《梅青》期刊,以文學形式揭露國民黨反動統(tǒng)治,抨擊舊社會,反映閩清地區(qū)的社會、整治活動和時論,傳播愛國思想。
20世紀80年代,許世桐先生潛心研究《陶行知全集》和有關資料,從中尋找解決教育現(xiàn)實問題的方法,撰寫大量文章,為振興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綠水青山間,祖居陪伴著許家后人秉承著祖輩的教誨,兢兢業(yè)業(yè),為家鄉(xiāng)、祖國謀發(fā)展,度過了百年歲月。(劉栩辰)
- 喜報!閩清縣職工合唱團榮獲二等獎!(2024-09-30 08:36:03)
- 閩清新聞2024年9月27日(2024-09-29 16:03:23)
- 獻禮75周年!今天,一起飛閱閩清!(2024-09-29 08:56:46)
- 開講啦!金融反詐課堂進校園→(2024-09-29 08:54:45)
- 厲害了!這個比賽閩清16人打破市紀錄!(2024-09-29 08:51:52)
- 閩清縣召開2024年農村人居環(huán)境整治積分制(2024-09-29 08:48:17)